本网讯(记者 吴丽娟 摄影 卢洪)冬闲人不闲、人勤春更早、翻土备耕忙。12月24日,吉利学院因地制宜开辟的“开心农场”空地上,智能科技学院百余名大一学生拿着锄头、铁锹,正在给学校一隅的荒地松土。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正是智能科技学院举行的“红芯育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2022年春耕节启动仪式”。校党委书记王培民、副校长王敏、智能科技学院院长易勇共同为学校首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揭牌。
王培民书记、王敏副校长、易勇院长为红芯育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揭牌
王培民书记在揭牌仪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如何把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实践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多年来,吉利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注重劳动实践,达到知行合一,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据悉,现在的“开心农场”,原是一片待规划的建筑荒地。10月初,智能科技学院开始筹划,经过充分调研后,将此处空地规划为劳动实验田,经过三个月的前期整理,规划出14块实验田并由14个班级认领,易勇院长作为总指导,每个班级配备1名指导老师及若干学生劳动委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翻地、播种做起,把闲置荒地变成了校园的“开心农场”。
启动仪式现场,易勇院长讲话
“劳动教育的关键还是要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促使学生对劳动更深程度的理解,在前期筹备阶段,就在《匠心.讲坛》开设劳动教育专题讲座”,智能科技学院院长易勇教授表示。他指出:“学校将《劳动教育》列为通识必修课,各专业全学程开设,共32学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以专题形式聘请校内外专家授课,实践课与各专业课程互相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结合“劳动周”和“劳动月”,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将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智能科技学院开辟“开心农场”就是为学生“主动动手”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浓厚氛围”。
随后,王培民书记、王敏副校长、易勇院长为各责任班级劳动委员授予象征劳动生产工具的“希望锄”,并带领师生到实验田进行翻地挖渠。
“以前总是看到爷爷奶奶耕地种田,自己还从来未动手试过。没想到来了吉利学院,还能分到一块田。挖渠,翻地,播种,施肥,浇水,收获,想想都觉得激动。能够亲自经历这个过程,见证并分享收获的喜悦,受益匪浅”,智能科技学院计算机4班张强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