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刘瑞恒 摄影 袁媛、王瑞霆、胡明明、金昶利)为深入推进学科建设工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4月11日至12日,我校在明德楼102国际报告厅召开学科专业建设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训会。副校长马常松出席会议并致辞,申硕学科所在学院院领导、各产业学院所在学院院领导、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产教通教师、学科建设与评估中心、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心参加此次会议。
马常松副校长在开班仪式上对四位应邀前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培训会是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旨在汇聚专家智慧,凝聚发展共识,助力学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马副校长希望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专家观点,结合实际工作,深化理解、融会贯通,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苏州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教授围绕《学科专业一体化理念下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与《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的战略思维与“专业为王”的核心理念》作两场主旨报告。顾教授充分肯定了吉利学院在产教融合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的成绩,同时指出学校应以 “讲好普通话、做好基本功、守住职业底线”为准则,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并构建“跨界校园—跨区校园—跨线校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应用型高校发展提供”吉利范式”。
顾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应以“专业为王”为核心,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理念推动专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他结合吉利学院实际情况,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专业为王”三点建议,为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及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指导。
教育部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张振笋教授以《产教融合促进真实学习发生》为主题,深入解读产教融合课程建设路径。他指出应用型高校转型要以学生为中心,产教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促进真实学习发生是核心。
张教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吉利方案”,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清晰路径。他指出,吉利学院应充分利用集团产业资源,构建“双资源池”对接模型,通过“四真三化”课程建设(真实职业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习;打造虚实融合教学场景,结合物理实践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无边界学习;建立三维评价模型,从技术、过程和素养三个维度量化学生能力,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强化“双师四维”育人生态,通过企业导师驻校、教师参与研发项目,培养学生的四维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这一方案不仅推动课程与产业深度融合,还助力吉利学院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
苏州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院长、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负责人钱斌教授以《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题,结合苏州工学院建设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案例,从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到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解析了“四融四新”的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机制。“四融四新”即融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全面构建面向现代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钱教授指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更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他详细介绍了“六位一体”专业建设体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校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苏州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质量管理与规划处副处长冀宏教授围绕《产教融合育人如何从理念走向课堂》和《现代产业学院的产业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合作》两大主题作专题分享。冀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变革不在会议室,而在课堂上。
他提出,要将“理念融合”转化为“课堂融合”,需要课程内容对接产业需求,教学方法契合学生成长规律,师资结构满足实践教学需要。通过共建研发平台、拓展实习实践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多元路径,打造具有高契合度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此次培训会内容丰富、观点前沿、针对性强,专家们立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势,聚焦应用型高校发展实际,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校应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步伐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
下一步,学校将以此次培训会为契机,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引领、专业支撑、产教融合”的战略格局落地生根,为实现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全力以赴迎接合格评估,为打造吉利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