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一行来校调研
-
本网讯(记者 吴丽娟 摄影 袁媛)9月22日,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乌杰,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后强率队来校调研,围绕“科技赋能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高地”主题,深入考察学校在汽车科技、航空航天、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学科建设与产教融合成果。校长阙海宝陪同调研。


乌杰理事长一行深入汽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重点参观了甲醇动力研究中心、微小卫星载荷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整车实验室、智能车星路云协同感知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人机共生智能科学实验室、储能工程实验室、脑科学与智能汽车人因工程实验室等重点教学科研平台,详细了解了学校在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科研攻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乌杰理事长对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吉利学院作为由世界500强企业创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托吉利控股集团产业优势,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开创性布局,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第一”:一是全国首个系统开展甲醇动力研发与教学的高校,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能力;二是全国民办高校中首个具备微小卫星载荷研制与实验能力的高校,推动航天技术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延伸;三是西南地区首个建成“星车路云”智能网联汽车全链路研发平台的高校,实现天空地一体化技术融合;四是首批建成覆盖“储能-新能源-智能网联-人因工程”完整技术链教学体系的高校之一,率先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模式。这些“第一”彰显了学校“产业引领、跨界创新”的办学特色。他指出,吉利学院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已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第一”,未来要继续突破,用系统思维推动学科交叉与教育变革,闯出一条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可复制的路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
李后强教授希望吉利学院要围绕“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川转化落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调研期间,专家组与吉利学院就“跨学科平台治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